作者:康奈尔
在新生命降临的喜悦中,宝宝的健康成为家长们最牵挂的事。其中,听力作为感知世界的重要能力,对宝宝的语言、认知和情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。而听力筛查,便是守护宝宝听力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那么,宝宝出生后究竟该在几天进行听力筛查呢?
目前,我国普遍遵循 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干预” 的原则,建议新生儿在出生后 48 小时至出院前完成首次听力筛查 。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,是因为出生后的最初几天,宝宝的外耳道可能残留有羊水、胎脂等物质,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筛查结果的准确性。而等待 48 小时后,大部分宝宝外耳道内的残留物会自然排出,此时进行筛查,能更精准地检测听力状况。同时,在宝宝还未出院时完成首次筛查,方便医护人员及时发现问题,并为家长提供后续指导和建议。
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采用两种方法: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。耳声发射是通过探测耳蜗外毛细胞的主动活动来评估听力,操作简便、无创,能快速检测出耳蜗功能是否正常;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则更侧重于检测听觉神经通路的完整性,从声音传入到大脑神经的反应过程都在检测范围内,对于筛查听神经及脑干病变具有重要意义。两种方法相互补充,为准确判断宝宝听力情况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如果宝宝在首次听力筛查中没有通过,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。因为首次筛查未通过并不意味着宝宝一定存在听力问题。除了可能存在外耳道残留物的影响,宝宝在筛查时的状态,如哭闹、不配合,或者环境噪音干扰等,都有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。一般来说,医院会建议在宝宝42 天左右进行复筛。复筛时,会再次综合运用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等方法,更全面地评估听力。若复筛仍未通过,就需要在宝宝3 个月大时,前往专业的听力诊断中心,进行更详细的听力学检测,包括听性脑干诱发电位、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等检查,以明确是否存在听力障碍以及听力障碍的程度和类型。
对于确诊为听力障碍的宝宝,“早干预” 是关键。在 6 个月内进行有效的干预,如佩戴助听器、植入人工耳蜗,并配合语言康复训练,能最大程度减少听力障碍对宝宝语言、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。研究表明,接受早期干预的听障宝宝,在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上,与正常儿童的差距会显著缩小。
宝宝出生后的听力筛查是守护听力健康的重要环节,从出生后 48 小时至出院前的首次筛查,到 42 天的复筛,再到 3 个月的诊断评估,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至关重要。家长们应重视听力筛查,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,为宝宝拥有一个清晰、美好的有声世界保驾护航。